李云龙带领着独立团一营潜伏在山坡上,准备对下边的日军随时发动攻击。>
每把步枪上边,早在进入阵地的时候就插上了明晃晃的刺刀,寒光四溢,使得凛冽的寒风再度增加几分萧杀的气息!>
李云龙从旁边战士手里边拿过三八大盖,检查了一下枪膛之内的子弹,瞄准了山坡下边的日军。>
此刻,一营所在的位置距离沟壑里的鬼子最近也得七八十米,这点距离,他手中的驳壳枪已经不能很好的瞄准。>
按理来说,驳壳枪最少有着一百五十米的射程,但李云龙手里的这把驳壳枪实在是太老旧了,还是汉阳兵工厂仿造的,距今已经有了十三四年的年头。>
尽管李云龙爱枪如命,时常保养,但枪管里边的膛线已经快磨没了。>
这就导致射程与精准度大大衰减。>
这些年,虽然缴获的驳壳枪不少,但李云龙依旧不肯替换手中的老伙计。>
这是红军时期,他从白狗子一个军官手里边缴获来的,自此跟着他南征北战,干掉的敌人数不胜数!>
这不仅仅是功勋的见证,也是对一茬茬倒下去的战友的怀念。>
李云龙计算着日军卡车的进度,而他手中三八大盖的准星也瞄准了第一辆日军卡车的司机。>
呯!>
一声嘹亮的枪声响起,子弹精准命中日军司机的脑袋!>
不到百米的距离命中目标,对他李云龙来说实在是小菜一碟。>
“打!”>
李云龙嗷唠一嗓子,把枪丢给身边的战士,拔出腰里别着的驳壳枪,蹭开机头,对着下边的鬼子不断地射击!>
霎时间,子弹像是密集的雨滴,飞向沟里边的日军!>
由于第一辆卡车司机被击毙,导致后边的卡车跑也跑不掉,只得停下车进行反击。>
日军反应不可谓不快,被攻击之后不到五秒的时间便寻找到了掩体,开是对山坡上的八路军进行反击!>
好在八路军埋伏在一面的山坡上,沟里边日军完全可以绕到卡车后边,以卡车作为掩体进行战斗。>
在这样的条件下,日军完全有信心打退八路军的进攻!>
毕竟装备精良的日军战斗素养不仅高于八路军,就连弹药基数是八路军的数十倍!>
等等!>
为什么八路军只埋伏在了一面的山坡上?>
有日军不经疑惑,瞬间觉得背后凉飕飕的!>
豁然回头,背后的山坡上出现了一排排黑洞洞的枪口!>
“搜得斯内!”>
哒哒哒!>
这一波射击又带走一大批日军!>
这是他李云龙的战术,实际上算不上多么高明,就像是狗撵兔子一样直白。>
无论是新兵还是老兵,只要打过仗,在遭遇攻击的时候,第一反应就是寻找掩体,找到掩体之后才会进行下一步的动作,或反击,或撤退。>
所以李云龙率先让山坡一侧的战士攻击,把日军撵到卡车后边,再由山坡另一侧的战士攻击。>
这个时间点不会太长,太长了日军就会反应过来,会发现背后暴露在攻击范围之内。>
所以李云龙要求另一侧山坡的战士,在听到战斗打响之后心中默念十个数,再进行攻击,掐的就是这个空挡!>
这个时间点,大约七八秒钟的样子,李云龙这边每把步枪顶多打出两颗子弹。>
不过不能再多了,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!>
独立团虽然此前几次战斗缴获了不少弹药,但架不住旅长三番两次的打土豪啊!>
对面山坡上的枪一响,李云龙这边大部分的枪就停了,只留下张大彪和两挺捷克式对下面的日军进行火力压制。>
至于李云龙和其他人,第一时间就蹦了起来,抄起明晃晃的刺刀就向山坡下边狂奔而去!>
这一次,没有一个人发出呐喊。>
咬人的狗不叫唤!>
这句话用在这里虽然不恰当,但道理一样,独立团一营打的就是一个措手不及,要是让鬼子知道自己冲下来反而会徒增伤亡!>
这时候的日军,还在被背后突然冒出来的八路军而手忙脚乱呢!>
一营里边,冲的最快的是十数个投弹手,在第一声枪响的时候他们早就跃跃欲试了,这时候猛然向前冲了二三十米,手里准备多时的手榴弹扔向了日军的卡车!>
轰!轰!轰!>
日军被这一波接一波的攻击打的措手不及,就连最基本的反击都未能见效!>
感受着爆炸带来的狂热气浪,李云龙破口大骂:>
“娘的!别炸了!再炸鬼子都死光了!”>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